《我要做太后》
《我要做太后》小说免费阅读
庆历四年(1044年)四月二十五日,皇第八女齐国公主薨。灵柩暂厝于都城西普济佛寺,以待下葬。仁宗皇帝悲恸不已,下诏追封其为韩国公主,且连续两日不临朝听政。
朝中大臣或私下议论,认为皇帝哀思过深,显见对张氏荣宠过盛。众皆言:“夫女宠太甚,则俭德易亏;恩泽偏私,则谗言易入。”
后宫亦掀起波澜。初时,御侍宫人闲时私下议论,提及皇八女生母——宁华殿张美人,四年连生三女皆夭折,谓其“无福无德”。原正二品淑媛自请降为正四品美人,又刻意违礼为皇八女求取小名,终未能保全皇女,众人皆归咎于张氏平素骄横无度,僭越礼制,不敬中宫所致。
这些流言蜚语,如同插上翅膀的飞鸟,向着四面八方疾飞后,传入尚局二十四司,又飞入各宫贵人耳中,终至坤宁殿。
曹皇后以宫中有讹言惑众者,立即召遣司言传谕曰:“若辈勿以浮言相煽,吾能辨忠奸。”一向秉持“以威肃内”管理风格的中宫,以强势的态度迅速平息事态,令谣言不能互相煽动,也为平息帝王之怒。
可是,这才哪到哪呢,也没人有后世眼,再过几年,还会上一台大戏。在张氏以贵妃之身身死,正宫曹皇后尚在时,仁宗还要追册为后,打破儒家传统的一夫一妻制,在朝堂内外、乡野林间都引发极大的震荡。
据史书载,仁宗罢朝7日,亲宿皇仪殿守灵,温成皇后张氏的葬礼“费金帛无算”,连两府(中书、枢密院)亦不得入宫。
中书主政,枢密主军,这一个是最高行政机构,负责国家日常政务决策与执行,相当于“政府”;另一个是最高军事机构,独立于中书门下,专掌军务,与中书并称“二府”。
仁宗这自断耳目,放弃权柄的行为让人颇为费解,还好当时朝内能人辈出,政局整体稳定,无内忧外患激化矛盾,短期权宜不至失控,只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其情感宣泄。
除此外,仁宗还要求百官致祭,那可是“御史台先设次,俟灵驾过,群臣素服,班台前北向再拜,举哭,十五举音,止哭,又再拜。”
御史台是当时最高的监察机关,承担监督百官、纠察朝政的重要职能,当然也承担礼制维护与朝仪监督。
所谓“御史台班次”,也就是说御史台先设置灵位,等到温成皇后张氏的灵车经过,群臣要穿着白色的丧服,在台前分列站立,面向北方行两次拜礼,然后放声大哭,以固定的节奏和次数,哭十五次后,才能在礼官示意下停止哭泣,接着还要再行两次拜礼。
怪不得后世评论,这是写在史书上的偏爱。
东京城内,也有不少平头百姓纷纷在饭桌之上,私闱之内,把张氏怙宠上僭,几危皇后当起谈资。讨论起张氏究竟如何貌美,官家与这张氏究竟如何在宫闱内嬉戏,什么每至酒酣,奏乐彻旦,跟自己亲眼看到似的。
此时,城外道上,三辆牛车迤逦而来,每辆车上各有一魁梧大汉驾车,首车坐着当家夫人和婆母;中间车厢内,一名幼女被一老妇抱着,身侧还有一丫鬟打扮的少女;最后一辆车里则装满了家私,一老一少骑马随行押后,一行正缓缓驶向东京外城南熏门驶去。
这南熏门是东京城外城的正南门,由南而来的车队、人群一般都从此门入城。
北宋都城为中国古都史上著名的三重城,由内而外依次为皇城、内城、外城。
皇城为皇帝理政与后妃居住的核心区域,南门为宣德门,北门为拱宸门。
内城,又称阙城,环绕皇城而建,是衙署、勋贵宅邸及商业中心所在,比如那大名鼎鼎的北起皇城东华门,南至内城东南角的潘楼街,以医药铺、香药行驰名,夜间灯火通明,通宵达旦,号称“不夜街”。除此之外,另有相国寺至州桥一带,形成以大相国寺为中心的商业文化圈,瓦市勾栏林立,杂耍、说书等市井娱乐应有尽有。
外城也唤作罗城,正南门的南熏门附近多为平民居住区、手工业作坊,以中小型商铺为主,还有各类特色食肆聚集。外城东的新宋门,则是汴河码头,漕运货物的集散地,南北流通的粮食、茶叶、杂货,珍奇物件皆在此装船卸货。出了外城正西门的西石门,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明池,这可是皇家园林,每年三月开放,百姓可入内游赏,池畔有琼林苑,就是官家赐宴新科进士的地方。
而在京的禁军驻军营地,则驻扎在汴梁城墙外围护龙河(即护城河)沿岸,拱卫京师。仁宗庆历年间,禁军兵力达八十二万六千(《宋史?兵志》),占全国军队(含厢军)半数以上。而在京的禁军则保持在八万之间,四支主力禁军分别为捧日(骑兵)、天武(步兵)、龙卫(骑兵)、神卫(步兵),各辖四十指挥使,每指挥管制约五百兵卒。
后世公认,北宋都城东京人口规模应该超过了100万,“岁漕江淮米六百万石以给京师”之记载毫不夸张,堪称当时世界最大都市。放眼全球,直至工业革命后,伦敦方成为欧洲首个百万人口城市;更不要说当时国家都没建几年,人烟稀少的美国了。
自宋太祖、宋太宗平定五代十国割据政权后,将各地氏族、军民迁于东京汴梁,放在眼皮底下监看。氏族又带来的各种依附于他们的手工业者们,可谓是“汴都衣冠甲天下,富商大贾、百工技艺之人,辐辏鳞集,仰给于贵势之门。”
这些豪族豢养擅长织锦、锻造、漆器的奴仆工匠,统称为“家业人”,那些技艺精湛者,卖出的货品价值千金。有些甚至形成垄断性的技术优势。沈括《梦溪笔谈·技艺》也提及,“汴京木工皆出于鄢陵王氏,金工多附南阳张氏。一族之匠,传艺百年,天下莫能及。”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【退出畅读,阅读完整章节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