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穿成农家女:我在边疆开食肆》
《穿成农家女:我在边疆开食肆》小说免费阅读
陵南县的冬雨沾衣欲湿,沈芋蹲在漕帮货栈验收陶瓮。
忽然有人拽她衣袖,是个缺了左臂的汉子,怀里竹筐堆着沾泥的菌子。
"夫人可要买松茸?"他局促地缩回空袖管,"今晨刚在雾灵山采的。"
沈芋拈起菌伞轻嗅,指尖染上淡淡松香:"军营里待过?"
汉子猛地抬头,露出后颈箭疤:"您怎知......"
"采菌子要辨风向,你这筐里朝南坡的红菇都在左侧。"她掏出荷包,"明日来归云楼后门,帮我分拣山货可好?"
后来沈芋才知,这人原是火头军里的探子王樵。如今他单手分拣菌类的速度,比健全人还快三分。
"东家,桂花蜂蜜会不会太甜?"老徐盯着炖锅发愁。
陵南人嗜甜,但边关运来的野蜂蜜后味发苦。
沈芋从签到时得的琉璃罐里舀出橙红酱料:"这是南诏国的酸柑蜜,你兑半勺试试。"
酸甜香气漫开后厨时,小武举着账本冲进来:"临河三桌都要添汤!有个茶商问能不能单卖蜜料......"
沈芋解下围裙往雅间去,路过天井时听见霍祁在教小安认旗语。
孩子举着麦芽糖挥动:"阿爹说这样是"平安"!"
二楼传来琵琶声,原是王樵在给客人讲菌菇图谱。
他缺了胳膊的那侧,特意摆了盆雾灵山采来的石斛兰。
清明那日飘着细雨,归云楼**的青团用了艾草与马齿苋。
赵大成从边关捎来一车沙葱,信上说伤兵们新开了豆腐坊,粗陶碗底都印着茱萸纹。
申时末,沈芋正在对账,忽见王樵领着个背药箱的老者进来。
"这是军营退下来的孙医官,"独臂汉子眼眶发红,"他说......说能教我认草药做药膳。"
暮色透过格栅窗漫进来,霍祁抱着睡熟的小安站在门边。
沈芋望着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标记——赵大成的字迹已不再
运河解冻那日,归云楼后院晒满陈皮。
老徐在教漕帮学徒片鱼生,刀影快得能切断阳光。
沈芋捧着新得的莼菜种,听见前堂传来笑闹。
"这道炙鹿肉,定要配我们将军夫人酿的梅子酱!"霍祁部下簇拥着来尝鲜,铠甲未卸便挤在后厨门边。
小安坐在霍祁肩头,将茱萸纹的陶碗分给独眼小武:"等我长大,要给徐叔打银刀!"
沈芋倚着门框轻笑,檐角铜铃叮咚作响。
她忽然明白,所谓传承不过是——有人把血泪揉进面团,有人将伤疤化作火种,在人间烟火里,续写未尽的战歌。
晨雾未散,陵南县码头已飘起炊烟。
沈麦踮脚数着漕帮货船,青竹算盘在腰间晃得叮当响。
他特意穿了姐姐新裁的靛蓝直裰,可袖口还是沾了星点桂花糖渍——方才帮老徐试新点心时蹭的。
"小沈掌柜!"茶商马老板撩开轿帘,手里转着两枚包浆核桃,"这批蒙顶石花可不能再压价了,上个月给临江楼都是..."
"马叔您看,"沈麦利落地掀开茶篓,捻起片蜷曲的茶叶在掌心摊开,"谷雨后的头茬该是雀舌状,这些分明是扫尾的雨前茶。"
少年指尖还带着糖霜,声音却稳如归云楼后厨那口老陶灶。
货栈那头忽然传来喧哗。
沈麦探头望去,只见七八个漕工正围着个戴斗笠的老汉。
竹筐倾翻,青壳田螺撒了满地。
"让让!"
沈麦挤进人群,鼻尖忽然捕捉到一丝熟悉的泥腥气——是雾灵山北麓溪涧特有的味道。
他蹲身捡起颗田螺,壳纹间果然沾着星点朱砂泥。
老汉的蓑衣下露出半截黢黑小腿,脚踝处有道陈年鞭痕。
沈麦心头微动,想起姐姐说过,北麓猎户常被恶霸逼着挖矿。
"这些田螺我们归云楼要了。他解下钱袋,特意抬高声音,"往后有新鲜山货,尽管送到楼里后厨。"
转身时朝漕工头子使了个眼色——那人原是赵大成的部下。
日头西斜时,沈麦抱着账本溜进后厨。
沈芋正在调新研制的醒酒汤,陶罐里浮着酸柑蜜和葛花。
"姐,北麓的老乡说深潭里有种银鳞小鱼..."
少年眼睛亮晶晶的,袖中忽然滑出支竹筒,"对了!茶商送我包雪芽,说是能煮奶茶..."
话音未落,前厅传来脆生生的诵读声。
沈米捧着《四书章句》进来,布鞋上还沾着书院台阶的青苔。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【退出畅读,阅读完整章节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