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穿越农家日常(科举)》
《穿越农家日常(科举)》小说免费阅读
马车驶向桃源村东面的时候,林芷一眼就看见了建好的举人牌坊。
两柱一间一楼,高一丈六尺,宽七尺六寸的青石牌坊。横枋上书‘自强’二字,是卢知县所赠,其余次匾、楹联出自沈知衍之手。这牌坊是沈氏一族举全族之力合建的。
沈知衍中举后开宗祠祭祖时,沈氏一族便想立坊,一座举人坊能为沈氏族人带来太多隐形的便利了。远的不说,就每年夏秋两季收税时,来征税的小吏便是想伸脚踢斛斗,都会在心里多掂量掂量。
族长表明此意后,沈知衍没推脱便同意了,他中进士的可能性实在是低,直接建举人坊便好。林芷和沈知衍动身去往京城的时候,那牌坊才刚定了个样式图纸,这回家来,沈知衍的举人坊已建好了。
马车一路将两人送到了沈家院子,才将将停稳,一个身量颇为高大的少年便自门后出来:“客人可是来找我家沈老爷?实在不巧,我家老爷进京去了,还未家来哩。哦,我家沈夫人也一同去了,并未在家。”
听见熟悉的声音,林芷忍不住挑开帘子,笑道:“勇男,你家沈老爷和沈夫人回来了。”
安勇男看见林芷,原本板着脸才显出来的几分稳重一下子没了。他先是惊呼一声,随即憨笑着道:“娘子,您可回来了,我们都想你了。”
随即一个转身便跑开了,林芷在门外都能听见他欢快地声音。
“崔婆婆、老夫人!沈老爷和林娘子回家了!”
“勇男还是这么有活力。”林芷笑着打趣。她从前没甚感觉,可现在回到了桃源村,回到了沈家小院,一股让人安心的感觉油然而生。
她终于回家了。
“注意脚下。”沈知衍扶着林芷下马车,动作小心翼翼。
这一幕叫出门来的崔绣娘和李春花看了个正着,两人心下一惊:“这是怎了?送回来的信上只说一切都好,可是报喜不报忧?”
“娘,师傅。”两人开口唤人。
待关了铺子匆匆家来的李玉香和沈知淳回来的时候,一家子都知道了林芷怀有身孕的事儿。又过了半晌,族长李高山自个儿溜达着过来了。
桃源村不是偏远之地,关于此次春闱之事早传到了此处。李高山现在好歹是个里正,且他这几年愈发知道读书科举带来的好处,对这事本就关心,自然知道沈知衍此次不可能高中。
他特意等了一会儿,估摸着沈家自家人说完话之后才过来,是想好好问一问沈知衍:明年恩科要不要上场。
等沈高山到了沈家的时候,整好遇上了一家子在瞻仰黑牛角白绫子的圣旨。于是瞻仰圣旨的人又多了一位,且沈族长格外虔诚。
“得找香案供起来,还得打个樟木匣子好生保存。设香炉、烛台,每日要供上时令鲜果、清茶和香花。”
李高山看得眼热,其实他更想将这圣旨供奉到沈氏祠堂里头,可他不好意思开口。沈氏一族已得了沈知衍家太多好处,这些个事情只能看人自个儿的意愿,他不能强作要求。
很快,整个桃源村都知道了:沈知衍沈老爷要做官去了!
这样一幅热闹欢腾的模样,是林芷和沈知衍有意引导的。一来,事情已成了定局,与其苦丧着脸凄风苦雨地去赴任,还不如作出一幅得沐皇恩感恩戴德的模样,至少不会被有心人记在心里,传出些风言风语,凭白生事。
二来,催绣娘和李春花的年纪都大了,两人一个逃荒一个丧夫,奔波劳累了大半辈子身子都不算康健。这两年虽用心将养着,可林芷不敢冒这个风险。若是两人因为她和沈知衍的事情有个万一,她再不能原谅自己。
“圣上仁善,特许咱们跟着运粮队伍一路西行。带队的转运使人有本事又和气,这路上是再安全不过了。二郎赴任的地儿虽远了些也清苦些,可这样也好出政绩。只要有了政绩,凭圣上的赏罚分明,咱们一准儿能升个一官半职的,到时候就能往其余的地方调。只是前期辛苦些,留给咱们的时间也不多,咱们还得好生备些东西。”
林芷没全说那些漂亮话,半真半假,再定下一个目标,让人忙起来,就没时间想那么多了。
崔绣娘拧着的眉头这才稍稍松开,她点点头:“很是,我先前听人说起过,西北腹地,天儿干,夏日毒热冬日更是冷透了。鹅毛似的大雪,连大江大河都能冻上。先前你说的用羊毛混着捻线纺布,我带着绣房的小娘子们已做出来了。跟寻常的棉布确是不同,不见多厚实,可保暖效果确是更佳,只比毛草皮子差些。”
“还有你说的那羊毛袜子,也折腾出来了。二郎先前赴京赶考时没赶上,现下倒也用得上。”
林芷眼睛一亮,先前用羊毛来做毛笔,她老觉得差了些什么。差的就是过冬神器羊毛衫啊。
这个时候的羊毛制品还是以地毯毛毡为主,她并未见过羊毛制成的布料衣物。可她来自后世,自然知道羊毛可以制成羊毛衫,她闲来读杂书的时候,也见过记载:西北高山上有一种走山羊,取其身上最细的内绒打线织布,称兰绒,细腻软滑,面料轻薄但御寒极佳。乃皇家贡品,每年产出的数量元哥儿掰着手指头都能数清楚。
“果真?师傅,我就知道找您老人家准没错!”
见了一回实物,跟拥有成熟经验和大型工业机器的羊毛制品肯定还存着差距。可林芷的手轻轻摸着米白色的羊毛和棉花混织的布料,心下却一阵熨帖。
只要有想法,且不吝惜气力去实践和总结,生活总能给她一些意外的收获。她这一步步,不都是这么走来的吗?没什么好怕的,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。
崔绣娘给备了布料衣物,李玉香也备了惊喜。
“弟妹,你不是说那里的盐金贵吗?咱们采买细盐带着上路肯定不行。”
是的,这时候的普通百姓买盐是有定数的,一次性购入太多盐是不成的,还会被官员盘问。更别说带着那么多盐上路了,一准儿被当成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【退出畅读,阅读完整章节!】